MENU

【特别报道】岩墙丈九汗水浸 讲台三尺书声振

——军事教研室主任、校攀岩队总教练周振国

颜克成 张锦宏

 

小档案:

周振国,长春理工大学攀岩队主教练,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多个竞赛项目中取得骄人成绩,先后培养出3位全国冠军,其中赵德青同学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与来自五大洲的高手们同场竞技。

 

三月的长春,还没完全从冬天中苏醒过来,西区下晚自习的学生在料峭春寒中脚步匆匆。攀岩馆里传来的阵阵呐喊声,给这清冷的夜晚增添了许多火热。伴随着“加油、加油”的鼓劲儿声渐渐消弭,周振国老师结束了一天的训练,把东区的队员送回宿舍,到家已近十点。

作为长春理工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兼校攀岩队总教练的他,既承担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还要负责校攀岩队的训练,这样的忙碌是工作常态。每天深夜到家的他,经常是简单洗漱后,倒在床上,很快就沉沉睡去。

 

 

雷厉风行,对时间负责

或许是常年讲授军事理论课程的缘故,周振国的身上深深地烙印下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三寸精干的短发、简单干净的服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周振国上班从来不会迟到。早上的卫星路和人民大街经常堵车,他就选择每天早上7点,雷打不动地准时从家里出发。在他心里,“时间永远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7点30分,到达教室的周振国和自习的学生们打了声招呼,便有条不紊地开始课前准备。“其实教学这么多年,基本上每一页每一句都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但在每次上课前,还是要闭上双眼,再清晰地捋一遍思路,查缺补漏,让学生们的每一节课,都有尽量完美的体验。”

回顾完课程内容的周振国一下子放松起来,在教室里转悠两圈,检查同学们的出勤情况,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再回到讲台,看一眼手表,等待着上课铃声响起。

启发思考,帮助学生成长

和其他老师的课一样,周振国也是采用“PPT+讲授”的方式进行。稍微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爱问为什么,来让同学们回答。比如“为什么中国要有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为什么服兵役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等等。

相应的,点名答题,就成为了他军事理论课上的保留节目,直接和平时分与期末成绩挂钩,答对得一分,答错扣一分。尽管稍显耿直,但不得不说,兼具点名与测试功能的答题环节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听课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倒逼学生在平时阅读积累,在课上积极思考。

大一的杨同学笑着说:“其实我们都挺害怕上周老师的课,害怕被点名回答,更害怕自己因为不会而发呆,或者直接被扣分。无奈之下,从来不看政治新闻、国防文章的我们只能抓紧补课,在课堂也不敢有丝毫走神。当时我们心里都挺不舒服的,但现在回过头想一想,我的确学得很扎实,也过得更充实。”

 

 

“其实,教学不一定在于你教了多少,而在于你教会了多少。”谈到授课,周振国自己总结了一套心法,“单纯地听,单纯地看,你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你需要思考,思考带来理解与成长。我的作用,就是做一个引导人,来启发、帮助他们,自发地思考和学习。”

真诚呵护,收获学生信赖

随着上午课程的结束,匆匆午饭后,又到了校攀岩队训练的时间。

为了在课前仔细检查队员们即将使用的护具与装备,周振国不得不抓紧时间吃饭赶路,提前半小时来到西区攀岩馆。

“攀岩队的训练很苦,孩子们基本都是凭借着爱好和毅力坚持下来。”言语间,周振国亲切地称这些队员为孩子。“这一路走来,我是把他们当成家人,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攀岩队就是一个大家庭,从大一入队开始,一起流汗、一起吃苦、一起拼搏。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凝成的情谊,是最牢不可破的。”

在队员们攀登的过程中,周振国拿着纸和笔,详细地记录每个人的动作与落脚点,不时地提出建议。在队员攀至岩墙顶部并成功击打了计时板后,他会用力喊出一个“好!”为他们加油鼓劲。“周老师平时要求特别严格,不仅是攀岩技巧,还有我们每个人的体能素质。除了日常训练,攀岩队必须坚持一百个俯卧撑,五十个引体向上,而且说一不二,从不修改。”队员王玉佳笑着说,“但周老师有时又非常让人暖心,比如他会教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调整训练方法,如何在不受伤的情况下更快地进步,他会记住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变化,为我们每个人制定适合的训练计划。”

随着夜色渐浓,训练结束,周老师将训练用具默默地收起来,披着星光,再一次向家里赶去。他边走边琢磨着,最近有什么热点新闻可以加进课程内容,攀岩队有什么方法可以更进一步。

这时,再有不到10小时,新一天的忙碌,即将开始。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审核:于英焕  编辑:贾惠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