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斩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举行。我校学生团队凭借超强实力,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本届大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共青团江苏省委承办,旨在汇聚青春力量,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蓬勃动能。
大赛以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为主题,搭建了“1+2+N”工作矩阵,即1个主体赛,“揭榜挂帅”“人工智能+”2个专项赛,“挑战杯”项目对接转化会、专场招聘会、青年发展型城市及人才政策宣介、青年科技创新研学等多个配套活动。全国2700多所高校、300多万名学生的40余万件作品参赛。640件和643件作品分别入围主体赛和“人工智能+”专项赛终审决赛,通过公开答辩方式决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并根据团体总分产生获得“挑战杯”“优胜杯”的高校。

主体赛中,我校光电工程学院项目《光域微瞳——面向低速小目标的大视场高分辨感知系统》,凭借前沿技术与创新设计斩获特等奖;文学院项目《历史街区文化传承/人居改善/商业开发协同共振“微改精提”新模式——基于6省8市19处历史街区现状调查》、圣光机大学联合学院项目《双擎光芯——单芯双频高精抗干扰片上半导体激光器》荣获二等奖;在 “人工智能+” 专项赛应用赛中,机电工程学院项目《智驭重载——全球领先工业物流智能感知多维重型移载机器人》摘得一等奖,光电工程学院项目《智伴相随——多模态 AI 交互伴侣电子宠物 IEDOG》获得三等奖。
此次大赛累累硕果,充分彰显了我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领域的扎实成效与强劲实力。下一步,学校将坚守育人初心,锚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办好校级竞赛,做好作品申报全流程答疑指导,持续发掘优质项目,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秉持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态度,勇于创新、勇攀高峰,在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中锤炼本领、多出成果,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特等奖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光域微瞳——面向低速小目标的大视场高分辨感知系统
指导教师:郝群、曹杰、姚海峰
团队成员:李晨阳、史牟丹、王涛、李树鑫、张宗振、王泽辰、赵田华、张桐
项目类别 :科技发明制作B类
项目内容:本项目聚焦“大视场与高分辨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创新性提出“人虫复合仿生感知方法”,融合人眼视网膜中央凹高分辨—外围低分辨特性与昆虫复眼大视场、高速运动探测优势,构建异构变分辨率成像感知系统。系统通过MOEMS器件实现环形扫描,在150°×40°超大视场下达成 3088×2064局部高清分辨率,数据压缩比 10:1,集成激光三维与可见光/红外成像,测距误差70mm、稳像精度0.5像素级,成本仅为国际竞品的1/4至1/10,支持-20℃~60℃宽温工作。项目核心指标超国际水平,已获2024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申请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SCI/EI论文6篇,服务近10家行业单位及多家民用企业,赋能无人机侦察、无人战车环境感知、铁路智能监测等领域,填补国内主被动复合仿生感知系统空白。
(供稿:校团委 撰稿:刘沈思 初审:杨晰策 复审:王一存 终审:于英焕)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757号